top of page
張耀聰.png

「因為要處理的枯枝數量過於龐大,請人家處理來說的話,光是把它清運掉、夾掉,我已經集中在這邊只是請車子把它夾出去也要花30幾萬。」

高雄農改場斥五百萬

打造全台首座產炭發電設備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106年耗資五百萬元,打造全台首座可製成生物炭的發電設備,將熱帶果樹枝條等農業廢棄物,透過科技汽化裂解方法再利用,每小時可處理150公斤的木質廢棄物,最高可產生100KW/hr電力,相當於一百戶人家一小時的用電量,相當於為場區省下了每年20多萬的電費支出,此外還可獲得10~15%生物炭產量和附加產品1.5公升木醋液、些許焦油等。

        高雄農改場副研究員張耀聰表示會設這套設備,是因為民國105年時,南部地區一個暑假來了三個颱風,一夜間增加好幾公噸的廢棄木材,佔滿了整條馬路,無法自行處理,造成不少困擾,後來得到了政府資助的五百萬台幣,便與先前認識的廠商構思想要製造一台既可發電又能產炭、排除空污的設備,張耀聰表示由於這個設備是全台第一座原型機,很多使用上的缺點都需陸續進行調整。

        如果以農業角度來看生物炭發展,電力是衍生物。但以能源角度來看,電力的生產卻非常重要,所以這類設備的研發變得十分必要。不少新南向政策中的國家都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每年固定會有大量的木材剩餘資材產出,針對電力相對不穩定的地區,這種類似微型發電廠,用生物炭發電的技術,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目前也是台灣努力的新目標。

 

        此外,張耀聰分享除了蘭花業者,原本就會購買生物炭外,現在更陸續有實驗地區,購入生物炭,回歸農田,觀察它的成效。高雄農改場在今年一月八日於土壤鹽化嚴重的屏東東港開設觀摩會,將生物炭搭配一些微生物肥料施於紅豆田中,結果,原本對照組一分地產量大約380臺斤,而加入生物炭的田地卻獲得了480臺斤的紅豆,產量增長了近27%,明顯觀察出生物炭對土壤改良的效益。

 

        高雄農改場為熱帶果樹研發中心,每年都會有許多熱帶果樹的修枝殘體囤積,且固定會清運大雨過後的殘枝枯木。現在,多了這項技術,農改場更能有效再利用農業剩餘資材,除了達到循環農業外,也能產出許多綠能產物,實踐全球減碳的目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