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兩廳院欲打造共融文藝空間 推動文化平權
兩廳院推動文化平權
國家兩廳院在2007年便開始推動「藝術零距離—圓夢計畫」,希望不論偏鄉地區、退休老人、移工、身心障礙者,各社福團體皆能將文化藝術視為一種必然及日常。兩廳院業務副總監許美玲解釋,當時取名叫做零距離的原因便是希望不論在空間或是心靈都能達到無隔閡的程度。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兩廳院圓夢計畫邀請天使兒體驗2019TIFA 空氣建築「光影幻境」
對於兩廳院過去面臨身障團體要求增設無障礙席位的情況,身為建築系出身的許美玲解釋,兩廳院從早期便持續優化無礙空間的想法,但考量兩廳院為既有建築又需符合音效品質,2014年起,為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耗費了至少一年半時間在與專家們規劃如何將增設的障礙席次安置在主觀眾席,也就是最精華的位置區。
而在去年初兩廳院也確實將國家戲劇院的席次從過去的5席增加至11席,音樂廳則是由4席增為14席。針對輪椅位置是否可能還有供不應求的問題,許美玲表示,所有的事情都有上限,舉例說明兩廳院1498個位置一樣是上限,只要是熱門節目都會有位子供不應求的情況,
「我覺得一個劇場的發展
不斷挑戰優化的過程,
但這樣的過程也是必要的。」
承諾兩廳院未來將會以階段性計畫來達成共融空間。
除了針對硬體設備的改善外,對於軟體上的無礙,許美玲有著更多想法,
「文化平權的重點在於
彼此的尊重與理解。」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舉例過去曾被一位患有妥瑞氏的高中學生觸動,當時對方在音樂會開始前便主動說明自己的需求,並向工作人員表示希望能坐在出入口處,若是有什麼情況便可直接帶他離場,以應對即時的服務,說明良好的服務其實需要透過雙向的理解。
為了使所有人都能毫無阻礙地進場觀賞,2019TIFA系列節目中,兩廳院針對特定場次提供「口述影像」、「聽力輔助字幕」及「即時聽打」等共融服務。在規劃此類服務時,場館方必須先事前與表演藝術者、工作人員,以及其他觀眾做好溝通及準備,但若能使所有人皆可自由選擇想觀賞的節目,才是兩廳院未來所期盼達成的文化平權。
過去,兩廳院舉辦了多場的藝術零距離演出,12年間總參與人數共有42887人次,多次受邀參與的淡江視障中心輔導員林明慧表示,場館每一年的服務都在進步,而每場表演都是經過場館、藝術家、身心障礙團體三方多次討論及實地勘查後,才會開放民眾入場。
與淡江視障中心合作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兩廳院圓夢計畫邀請天使兒體驗2019TIFA 空氣建築「光影幻境」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1/3
提供如奉茶般的服務
可是就過往經驗看來,大多表演設計皆是以特定障別為服務對象,並未將所有障別需求皆考量進去。對此,許美玲回應兩廳院目前正在推動這種「藝術共融」的表演活動,且今年所舉辦的「輕鬆自在場」活動將會是多年以來的首次嘗試,目的是讓所有障別的觀眾都能進來參與,提供更完整全面有如台灣人「奉茶」般的貼心服務。
bottom of page